人形机器人“突飞猛进”的背后丨聚焦WAIC
7月6日,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。此次大会以“智联世界·生成未来”为主题,共将持续三天。
据了解,本届大会参展企业数量、展览面积均创历届之最。5万平方米世博主展览涵盖核心技术、智能终端、应用赋能、前沿技术四大板块,包括大模型、芯片、机器人、智能驾驶等领域,集结头部参展商阿里巴巴、百度、GE医疗、华为、京东、交通银行、科大讯飞、蚂蚁集团、商汤科技、腾讯等,参展企业超400家,优秀初创企业超50家,首发首展新品达30余款,还有20余款机器人将在现场亮相。
人形机器人真的迎来“奇点”时刻了吗?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,记者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狂欢与冷静。
【资料图】
7月6日下午,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形机器人发展高峰论坛现场,尚未开始就已经座无虚席,论坛两侧与后方都挤满了观众。
而在几个小时前,大会开幕式上,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视频致辞中称,人类正处于最深远的变革时期之一。未来,地球上会有大量的机器人。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,随着时间推移,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会是多少?或许在将来某个时刻,二者的比例可能超过1:1,这意味着机器人将比人类多,甚至是更多。
作为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系统集成的产品,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。不仅仅是马斯克与特斯拉,国内外顶尖的科技公司都在涉足这一领域。
今年3月,ChatGPT开发商OpenAI领投了挪威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,据报道,1X打算利用这笔资金来加大其即将推出的双足机器人模型NEO的研发力度,以及在挪威和北美大规模生产其首款商用机器人EVE。OpenAI的这笔投资也引发了外界对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的无限遐想。
5月的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演讲中提到,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是一种被称为具身AI的新型人工智能,即能够理解、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,也就是具身智能(Embodied Intelligence)。随后,大量关于“具身智能是AI的终极形态”的分析出现。
国内科技公司亦动作频频,近期有报道称,字节跳动也将入局机器人行业,团队计划扩充到百人;今年4月,小米成立机器人技术公司,在此之前,小米于2022年8月发布了一款名为CyberOne的机器人产品;此外,腾讯投资的优必选在今年1月正式递交招股书,若成功上市,将成为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……而在二级市场,人形机器人/具身智能最近一段时间表现活跃,受到市场追捧。
记者黄琬婷/摄
热闹的另一面,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,记者也看到了业内对人形机器人理智和冷静的一面。
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董事长刘勇在上述论坛的演讲中提到,美国波士顿动力基于40年的控制经验,针对双足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更换了4代,但在2022年的视频中依旧呈现出稳定性差、技术成熟度低的问题。至于人形机器人为何经过这么长时间尚未达到市场化和可用的情况,他提到了人形机器人存在软件技术的鲁棒性差,和硬件超配带来的易损坏和高成本问题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人形机器人迎来新纪元的背后,是新旧的交替、冰与火的两重天。在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引发热潮的几个月前,日本本田公司2000年发布的第一代机型、象征日本技术实力的人形机器人“ASIMO”在2022年3月31日“退役”;再往不久前看,2021年6月,现代汽车集团宣布完成对波士顿动力公司控股权的收购,这笔交易对后者的估值为11亿美元,相比之前30亿美元的估值大打折扣。
一位在机器人领域深耕近20年的学界人士向记者表示,目前人形机器人满足不了投资回报的要求,还处于研发和攻克关键技术的阶段,需要解决AI技术、能效、安全性以及成本等诸多方面的问题。
记者:蔡淑敏编辑:马杰克
责任编辑:毕丹丹